“欢迎大家来到现场,与绘画大师及他们的作品‘对话’。”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副馆长王利剑说。
不必在意名人光环,不用担心专业术语,只要睁开双眼,静静凝视一切美好,就够了。“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山西特展”不只是一场展览,更是一次打破时空界限的交流。
王利剑7月9日接受专访,为“山西特展”观众“开小灶”,带领大家走进“大系”,读懂画作中的中华文脉。
穿越古今“交朋友”
“来到这里,你会交到很多好朋友。”王利剑说。
“山西特展”展厅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共选取展出2000多幅“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收录的历代绘画精品图像调色打样稿,堪称近距离一睹国宝珍品的难得机会。
譬如,本次展览凭借数字技术,助力观众将鸿篇巨作《千里江山图》一览到底。画卷缓缓展开,烟波浩渺的江河上,水榭亭台与捕鱼游玩,动静相宜;而人物与飞鸟用笔轻轻一点,即增添一份栩栩如生的意态……
“《千里江山图》只是一件代表作,我们这次展出的作品非常多,都是经过时间洗礼和历史沉淀下来的佳作。”王利剑说,“我没有办法推荐大家看哪些作品,因为它们都是中国历代绘画中最经典的图像。”
从艺术史的角度看,《千里江山图》不仅代表着青绿山水发展的里程,更是集北宋以来山水画之大成。而之于北宋天才少年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更是千古绝唱,他18岁完成此画,20岁便去世了,仅此一画名垂千古。
若你在展厅边走边看,遇见《千里江山图》,是否会停下脚步,是否会想起曾在文书库抄编目的王希孟,一次次拿起心爱的画笔,描绘理想梦境中永恒的青绿色幻影?
在王利剑看来,传世画作不只是视觉上的享受,更为后人与古圣先贤进行情感交流与思想碰撞提供了跨越时空的媒介。
“在我们的展厅里,你不仅可以与王希孟‘神交’,还可以与整个中国绘画史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交流。”王利剑说,“我相信,你来到这里,可以交到很多历史上的好朋友,收获很多。”
走进展厅去“寻宝”
王利剑打趣道:“来来来,我们一起找找看,范宽又把名字藏哪儿啦?”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此前在北京、重庆、宁波等多地展出,观展人数屡创新高。“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看展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年轻人和小朋友,他们特别喜欢数字化形式呈现的图像。”王利剑说。
此次“山西特展”运用虚拟现实引擎驱动空间投影技术、全新的空间音频智能处理技术和视、听、触多感官实时交互装置,引领观众以全新的体验方式“走进”画中。
“小朋友们还特别喜欢动物类绘画作品。”王利剑表示,“鸟、鱼、兔子,都特别受欢迎。”而中国绘画主打的正是人物、山水和花鸟,花鸟佳作更是数不胜数。
譬如,八大山人笔下的鱼、鹰、猫,一笔一印简洁至极,却拥有无限的意趣和逸气。八大山人的署名亦是洒脱,4个字连起来写成草书,像极了“哭之”“笑之”。
王利剑还特别推荐了一种“寻宝式”观展方式。譬如宋代大家范宽,喜欢在自己的画作中隐藏签名。王利剑说:“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去找找看,作者将名字藏在石头上还是树上?”
除去“找名字”的童趣,孩子还可以去分类搜索。“去找画马的图,去找画鹰的图,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王利剑表示,这样可以让小朋友们将整个展览串联起来,并丰富他们对中国绘画的理解。
“浏览2000多件展品,会让孩子们对中国绘画有一个整体概念。”王利剑坦言,中国绘画不仅有视觉之美,更有一份观照世界的哲思与深情。
妙笔丹青看山西
王利剑说,不仅地上文物看山西,中国绘画也要看山西。
“这次展览,我们重点打造了‘山西板块’。”王利剑说,“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收录的作品中,有大量山西籍画家、收藏家的作品。”
盛唐的王维,北宋的米芾父子、王诜,南宋的马远、阎次平,元代的高克恭,明末清初的傅山父子……三晋妙笔绘丹青,天下谁人不识君?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这一首《山居秋暝》,可称“诗中有画”的代表作。他明明只是写了汉字,读者脑海里却尽是画面。
王维最出名的画作,应是《辋川图》——当王维将自家小院周围的景色组合成画稿,再放大成壁画之后,一个“画中有诗”的山水画新时代悄然来临。
“很多人只知道王维的诗,其实人家是诗画双绝。”王利剑坦言,“王维的绘画作品以山水画为主,被誉为‘南宗鼻祖’,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的米芾、米友仁父子,则是“书画双绝”的代表人物。米友仁所绘的《潇湘奇观图》浑然天成,画心水墨云山缥缈绵远,尾纸行草跋文酣畅遒劲,堪称“书画双璧”。
“王维、米芾、傅山……山西这些画家,可不是说只在历史上留了个名字,他们都属于‘开宗立派’的领袖型大家。”王利剑坦言,“山西不光有古建筑、有文物,在中国艺术史上也有着很高的地位。”
“我们现在讲文化自信。山西,最应该有自信。”王利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