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峁村风景如画,施工有序推进。郑妍 李尧 摄影报道
雨后的西山,旅游公路上白雾升腾,仿若仙境。顺着山路盘旋而上,及至马头水乡珍珠峁村,眼前豁然开朗。放眼望去,青山绵延,云雾缭绕,座座窑洞依山而建,好一幅“藏”于深山的诗画山水图。这样的画卷,正徐徐向世人展开。目前,“西山归源”产城乡示范项目(以下简称“西山归源”项目)正在该村紧锣密鼓地施工,记者前往现场“探营”。
有序推进
站在珍珠峁村口眺望山谷,青山苍茫,窑洞古朴,鲜花遍野。村里多处工地同时开工,井然有序。一处坡地上,工人操作着卷扬机,将小型机械洛阳铲从桩洞中缓缓提起,另一名工人顺势将平车推至铲头下方,承接洛阳铲带出的泥土……旁边,五六个直径四五十厘米的桩洞已经成型,整齐地排列在狭长地面上,静待混凝土浇筑。“这些桩洞是用小型洛阳铲打出来的,每个桩洞需要8小时才能完成,比平原地区耗时更多。”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山归源”珍珠峁村项目生产经理云树然说:“这里地处山区,地势高低不平,施工难度很大。我们在尽可能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提高施工效率。”此处未来将成为珍珠峁村康养示范项目的康养中心。鉴于周边地形为丘陵山地,为使建筑稳固,施工单位打下钢筋混凝土灌注桩作为地基支撑。村北,两处窑洞式民宿样板间已初具规模,房间内安装了木质床架,并辟出独立卫生间,整体风格既保留了传统窑洞特色,又清新雅致,不失现代的舒适与便捷。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破败的废弃窑洞。“再过10多天,我们将打造出10余处院落,不远处的观龙阁改造也将近尾声,届时市民可来此体验康养休闲的乐趣。”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山归源”珍珠峁村项目施工负责人翟小飞说。
宏伟蓝图
太原西山的珍珠峁、马吉掌、马头水等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推动乡村振兴,满足市民对生态旅游、乡村体验的渴望,西山示范区于今年开始实施“西山归源”产城乡示范项目,目标是打造太原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样板区、山西省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示范区、国家级产城乡融合发展综合示范区。该项目预计3年左右将建成融农业、观光、民宿、青创潮玩、文创艺术于一体的产业乡村社区。项目由西山示范区下属平台公司太原西山文旅经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投公司”)具体实施。
其中,珍珠峁村项目是“西山归源”项目乡村振兴实践的样板。整个村庄定位为康养主题,运用产业集聚理论,依托乡村优良的生态环境与人文资源,将空间上分散的传统历史文化产业、农业生态园、农业观光体验区等串联整合,促进乡村经济产业多元发展。
珍珠峁村项目通过乡村色彩风貌控制、空间梳理,基于运营导向的乡村微改造,尊重在地文化,延续民风民俗,保护和利用古树名木、文保建筑等,结合窑洞建筑形态与现代住宿体验形式,保留在地文化特征以及窑洞冬暖夏凉的特性,策划设计完成了康养主题的特色化、乡村场景的在地化、室外设施的系统化和文化挖掘计划。
珍珠峁村共有57处窑洞式民居,西投公司租赁42处,首期开发16处。包含有接待中心、康养中心、大咖院落、村民养老中心、餐厅、民宿院落及露营地等功能空间。
春季开工以来,持续实施道路改造、周边环境整治、院落改造、土地整理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除了珍珠峁村项目外,从马头水村通往马吉掌村的道路改造也接近尾声,正在形成一条乡村景观通道。
村民热盼
“想不到我们这山沟沟也能有今天……”70岁的麻美露是珍珠峁村村民,孩子们都在城里打工,他和老伴留在村里,靠种粮食和蔬菜自给自足。改村项目实施后,他家的5孔窑洞出租改造为民宿。“坐在家里就能收房租,将来村里有了产业,我们还能在家门口打工,多好!”站在自家窑洞前,麻美露开心地说。
在珍珠峁,类似的留守老人有17户、共27人。村里窑洞院落57处,绝大部分都已闲置。“西山归源”项目与村合作社合作流转村民房屋及土地,通过薪金、股金、租金的“三金”模式为村民谋福利。村民不仅增加了工作机会,还可获得租金收入。项目既促进了闲置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村民增收,又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提升了乡村的整体经济活力和居民幸福感。
“俺们村风景优美、空气新鲜,以前这些资源都藏在山里无人问津,年轻人为了生存也都到了城里打工,这里成了‘空心村’。现在大力发展康养项目,对村民来说,是难得的机遇!”珍珠峁村党支部书记张文华充满期待。